郑开学:2006年以前,我国光伏产业“三头在外”:关键原料在外,关键设备在外,市场在外。在国家明确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战略与政策指引下,中国光伏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但是多晶硅生产技术成为制约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实现多晶硅生产技术自主化,在那个年代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
面对制约多晶硅量产的“卡脖子”难题,华陆公司在2006年着手多晶硅技术开发,凭借在有机硅、三氯氢硅合成等硅材料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成功开发出冷氢化等系列技术,实现了多晶硅技术及生产设备的自主化、国产化,解决了光伏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从被国外技术封锁到自主创新填补国内空白,再到如今技术优势显著、领先全球,技术创新是华陆始终坚持的最本质的底层逻辑,创新已经成为员工习惯、公司基因和战略自觉。
在此期间,华陆公司与国内的硅料头部企业同路同心、携手同行,共话技术进步路径,自主技术和国产装备得到了市场和客户的崇尚和认可,逐步打造成“责任共担、价值共创、效益共享”的全新商业生态。
《企业观察报》:2006年以前,多晶硅生产技术被少数发达国家掌握,当时中国95%以上多晶硅料依赖进口,现在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其间,中国化学华陆公司也已发展成为全球多晶硅生产技术的提供商、引领者。请问华陆公司在该领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贵司多晶硅技术与国内外同类企业相比的优势主要是哪些?
并且技术转让费大幅下降。且产品品质完全达到了太阳能级、高纯度电子级的国际水平。国外专利商很快同意向中国输出相关技术,《企业观察报华陆公司第一代多晶硅冷氢化技术应用推广以后,彻底解决了多晶硅生产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问题,国外技术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华陆公司多晶硅系列技术包括冷氢化、热量耦合、还原热能综合利用、尾气回收、渣浆回收和高沸处理等技术,经过十多年发展,推动国内多晶硅生产成本相比2006年降低了95%以上,相比之下,华陆公司多晶硅技术不断迭代升级。
如何攻克“卡脖子”技术以体现央企的使命担当?央企如何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这是来自央企的两会代表、委员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
近日,华陆公司总经理郑开学在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详解了这一重要发展历程。
华陆公司自1965年成立之初,就肩负着“承担化工尖端设计和促进国防化工更快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使命。半个多世纪以来,公司始终将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之中,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和化工行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多晶硅曾经是“卡脖子”技术。过去中国的多晶硅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如今,包括央企中国化学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陆公司”)在内的中国企业,引领推动多晶硅技术实现领先全球的重大跨越。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
过去国内多晶硅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如今在国内外多晶硅技术研发领域,中国化学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可谓是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