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度甚嚣尘上的“大批日本企业排队撤出中国”的新闻让他颇感意外,因为不论是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对在华日企的调查,还是根据他对日本供应链改革措施推动的成效来看,这种说法都立不住脚。
2019 年 11 月 7 日,在第二届进博会装备展区日本那智不二越公司展台拍摄的超高速点焊 SRA 系列机器人
生产无法进口的原料,另一家东根市制药公司Ace Japan则由于疫情期间从中国进口化学原料困难,决定利用日本政府的补贴在日本建设一个生产化学原料的工厂,以按期完成订单。
今年以来,日本政坛屡次出现“减少对华依赖”的提法。3月,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未来投资会议”上表示:“由于中国等国向我国供应的产品减少,对我国供应链的影响令人担忧,因此对一国依赖和附加值高的产品,谋求生产据点回归我国,对于其他产品,也尽量不依赖一国,让生产据点分散到东南亚等地以实现多元化。”
这项计划分为“针对在国内投资的补贴”和“海外供应链多元化支援”两大部分,财政金额分别为2200亿日元和235亿日元。日本政府的补贴条件是:对于某一国依存度高的制成品和零部件生产回归日本国内,或向其他国家分散生产基地、谋求产地多元化。从日本经产省公布的企业名单来看,目前已获得补贴的企业,包括防护口罩、基因检测试剂、消毒酒精等在内的防疫用品生产企业40余家,作为在华日企主力的汽车制造、金融和商贸类企业,并不在其中。
也就是说,日本政府这项关于供应链的改革计划并不是以“撤离中国”为前提的,这一点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广州代表处公共支援部的田中琳大郎证实。他对《环球》杂志记者表示,向日本政府提出补贴申请的大部分企业都是以新增项目为主,或者本身就有计划将生产线转移到日本国内或东南亚国家,“政府的政策导向并不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还是要跟着市场走,而绝大部分日企到中国投资,目标就是中国市场,并不想移走。”
仔细看这份企业名单,会发现其中一些获得补贴的企业并非是“撤离”,而是在疫情之下迫于进出口顺畅压力而建设新厂。如第一期名单中的艾姆株式会社(I’m Corporation),于2005年3月在中国苏州成立艾姆科技有限公司,据公司透露,日本政府的补贴主要用来在日本建设新厂,生产其中国公司并没有生产的无纺布口罩,公司并没有考虑退出中国市场。
“除了在中国能挣钱,还有哪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广州代表处所长清水显司谈到今年日本企业的发展情况时,略显无奈地对《环球》杂志记者这样说。
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代表处对在华日企的调查报告来看,2015?2019年,在华日企扩大、维持和缩小在华业务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其中计划缩小在华业务的企业占比较小
“先不说‘大批日本企业’这种说法是否恰当,即使是真的决定离开中国的企业,其最大的原因也可能是无法与中国正在崛起的企业竞争,业务量减少,不得不寻找新的市场,而非是响应(日本)政府的供应链计划。”清水表示。
4月7日,日本政府出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紧急经济对策”,其中包括一项企业改革目前脆弱供应链的计划,对愿意回到本土的企业共提供2435亿日元(约合154亿元人民币)的财政预算支援。7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第一期名单,有87家企业得到730亿日元的搬迁补助金,其中57家回到本土,30家移至东南亚。8月5日,第二期情况公布,统计有1670家企业提出申请,这也是部分媒体所谓“1700多家日本企业排队离开中国”新闻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