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蒙氏感官教具“红棒”,即是颜色一样,但长度以相同差递减的木棒,孩子须把这些木棒从最长的一根,依序排列至最短的一根。
感觉系统也是学习和累积智慧的开端:一位听觉敏锐的孩子,会因为这项感官上的优势本能而对音乐特别感兴趣,甚至有所发挥。
而这些不一样的颜色,最好有强烈的对比属性,如红色和黄色,这样才能突显单一的特性,也能避免孩子在累积感官经验时,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如果这个时期的孩子,仍然停留在单一的触碰物体、浅尝味道或是辨别颜色的话,是无法培养生活适应能力,进而累积智慧。
这五种感觉对孩子的生活和智能发展相当重要,因为感觉系统是大脑与外界环境联络的唯一桥梁,是孩子和环境中人事物接触的开始。
等孩子能分辨对比强烈的颜色后,再逐渐缩小对比差异性,学习过程会更加清晰、顺利。
蒙台梭利博士曾经将感官教具比喻为“提供探索世界的一把钥匙”,使孩子能看得到更多、更仔细、更明白。
比如,提供孩子一盒积木,让孩子根据积木的颜色做分类,将相同颜色的积木放在一起;或是以积木的形状做分类,将同样是立方体的积木归纳为同一类。
有几种提升孩子感官敏锐度的方法,寻找相同的配成一对。透过一对一对应的视觉辨识,帮助孩子正确吸收环境的讯息,可以提升孩子感觉系统的敏锐度,在对比的条件中,经由这样的活动,感官敏感期主要分为0-3岁和3-6岁两个阶段。比如,在蒙台梭利教室里,孩子学会分辨事物的异同。包括配对、分类和序列:这时期的孩子心智已经开始成熟,
孩子透过操作日常生活区的各项工作,能掌握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和协调动作之后,就可以适时的引导感官教育中的各种概念,如大小、长短、高低、粗细、冷热和轻重等。
依据某种属性的等级排列,也就是在一些相似的物体当中,根据物体的特性依序排列。
反之,一位听觉不敏锐的孩子,再加上生活中缺乏听觉刺激,便不可能对音乐有兴趣而有所表现了。
虽然,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太会说话,但是经由已发展的感觉系统和内在强大的记忆体,他们会把这些经验记忆在脑内,这种记忆称为“吸收性心智”。
比如,我们要孩子学习通过视觉辨别颜色,就应该运用质料、尺寸、外观、形状皆一样,唯独颜色不一样的物品;
这是协助孩子以感官来增进观察力的方法,为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6岁之前是孩子脑部发育最快速的时期,让孩子寻找相同的几何形状做配对。了解孩子每个阶段感官发展的特点并提供适当的机会,他们需要更精致、更高层次的感官教育,准备一组嵌板拼图(各种几何形状),包括提供书写、数学和社会行为等更精深的学习。进而建构完整的人格。
当孩子能以视觉辨识红棒的长短之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将数棒做为测量工具。
因为0~3岁的孩子会记住感觉,能把经验直接吸收到自己的心智中,只要成人不断的提供感官刺激,当孩子的发声器官成熟了,他们就会把这些经验转换成语言,经由口说、提问而深植在孩子的知识系统里。
或是当孩子能为各种不同物体做分类时,我们就可以协助孩子将分类的经验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推想和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如蒙台梭利博士在她的著作中提到:感官是我们与环境接触的点,心智则可以藉由感官所吸取的经验而变得非常熟练。